鱼我所欲也(2)
皂市镇中心学校 语文 学科教师备课活页
主 备 人 马丽 时 间 连续号
备课组长签字 教研组长签字 教导主任签字
课题 | 9 鱼我所欲也(2) | 课型 | |||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 反复诵读,疏通文义;探究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 |||
能力目标 | 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 ||||
情感目标 | 学会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 ||||
教学重点 | 探究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 ||||
教学难点 | 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 ||||
课前预习 | 背诵课文。 | ||||
教 学 过 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备课札记 | |||
一、复习导入
二、新课赏析
三、品味文本语言艺术
四、拓展延伸,抒发感悟
五、板书设计 | 背诵课文,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一)再次齐读课文,分析文章,把握文章内容。 1、请学生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大意,即分析引论部分,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第一段论证了人皆有羞恶之心,应该做到“舍生取义”。 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3、概括本文的意思。 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探究文本论证思路,把握文本论证方法。 1、本文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本文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持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以乞人不受不义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舍生取义”是人之共性。以万钟虽好也不能受为例,从反面强调了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随后用一组排比句,对不辩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加以批判,并以“此之谓失其本心”收束全文,照应开头。 3、列举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1)比喻论证。用比喻论证引出论点。以生活常理为喻引出生与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主旨)。 (2)举例论证。举“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在关乎生命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举“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 (3)对比论证。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做对比,让人认识到贪求富贵行为的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结合我们上课导入的问题,学了本篇文章之后,你将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抉择呢? 生活中面对的抉择有很多,但任何时候,我们的抉择都应直面自己内心的善良,要知晓大义,不可仅因一时喜恶做出荒诞的选择。
提出论点:舍生取义——比喻论证 论证方法:正面:生——有甚于生——不为苟得 反面:死——有甚于死——有所不辟 得出结论:舍生取义 | ||||
课后习题 | 课后练习一、二 | ||||
教学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