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1)
皂市镇中心学校 语文 学科教师备课活页
主 备 人 马丽 时 间 连续号
备课组长签字 教研组长签字 教导主任签字
课题 | 9 鱼我所欲也(1) | 课型 | |||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 反复诵读,疏通文义;探究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 |||
能力目标 | 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 ||||
情感目标 | 学会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 ||||
教学重点 | 探究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 ||||
教学难点 | 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 ||||
课前预习 | 熟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理解课文。 | ||||
教 学 过 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备课札记 | |||
一、导入新课
二、文本链接
三、整体感知
四、新课赏析
五、作业 |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永恒的选择题,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选择无处不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是海明威的选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选择……”这是董卿在《朗读者》第三期《选择》中的开场白。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
1、解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能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2、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周朝的王纲解体,礼崩乐坏,辩士奔走,百家争鸣,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文化学术空前发达,于是产生了九流十家丰富多彩的散文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说,是孔子之后影响最大的儒家大师。
1、朗读文章,借助工具书排除字音问题。 2、反复朗读文章,注意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内容。 3、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停顿。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1、再读课文。 2、教师指导,学生翻译文章内容,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下列文言词的用法。 3、重点字词理解 (1)【通假字】 “辟”同“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也。 “辩”同“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得”同“德”,感恩、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同“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同“向”,先前、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2)【一词多义】 ①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②得:故不为苟得也(取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 ③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 呼尔而与之(给予) 4、根据词义翻译课文。 5、齐读课文。 6、小结
背诵课文
| ||||
课后习题 | 背诵课文,识记字词。 | ||||
教学反思 | |||||